我国电力自动化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电力自动化企业由于基础设施、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投资规模等方面的差异,整体呈现分层式竞争格局,按照经营规模的大小可以分为三个梯队,每个梯队都有各自的特点。
从九十年代开始,继我国科研院所自主研发的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推出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力自动化设备相继开发成功,电力自动化行业从此进入国产化时代,尤其在电网自动化领域,国产高压线路保护、调度自动化系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等装置和系统迅速得到推广和应用。同时,国内的电力自动化企业也得到较快发展,产品品种增加、质量提升、企业规模扩张,出现了在行业内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地位的企业,第一梯队产品种类比较齐全,主要产品也集中于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利润率也较高的110KV以上电力自动化产品。
处于电力自动化行业的第二梯队的若干大厂商大多数采用专注化战略,主攻市场的几个细分市场,而不是全面出击,从而集中资源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培养规模产品的运作能力。
我国其他电力自动化的中小企业基本都处于第三梯队,这类企业技术投入小,很少拥有自己独有的技术专利,生产出来的电力自动化产品多为低端产品且同质化较为严重,一般专注于单一领域的系列产品,靠价格竞争来获取市场份额。
在发电自动化中,分为低端市场和中高端市场,在低端市场,由于进入门槛较低,企业数量众多,形成了以国内企业为主的激烈竞争格局;据了69%以上的主站系统市场份额,而非国网系的企业只能零星获得少量主站和部分终端订单,无法撼动国网系企业的整体垄断优势。从而,在此竞争格局下,许多配电设备生产企业纷纷立足差异化竞争策略,通过扩大在某些细分产品市场的优势来逐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发展趋势:行业地位进一步提高,技术差距逐渐缩小
近年来,电力自动化相关技术创新处于高峰期,为电力自动化行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技术环境。我国电力自动化相关政策的颁布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发展环境和支持,进一步提高了电力自动化的行业地位。经过多年的潜心研发,我国在电力自动化控制上进步显著。例如,在电力企业应用系统间互相连接、数据共享、运程控制等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电力部门都配备了相关的电力自动化系统,有效保证了电力企业的数据共享、远程控制的更好进行。未来在彻底解决系统大、结构杂、维护难等现实问题,我国电力自动化有望得以加速推广。当前,则还需要不断进行探讨自动化技术,缩小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
在发电自动化方面,发电厂自动化设备逐渐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随着现场总线国际标准的逐渐完善,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现场仪表与执行设备将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为电厂的全面数字化打下坚实的基础。网络化应加强各系统的无缝链接,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使信息交流更加通畅。智能化主要体现在优化控制系统方面,设计、安装、调试、运行单位应不断改进机组和相关系统、设备的运行方式,制造企业要开发出更加适应发电生产过程,更为优化的运算模型来指导控制过程,以促进节能减排。
在电网自动化方面,电网自动化的不断普及将使电力系统向稳定化、简单化、集中化发展,电网自动化产品向小型化发展。电力企业要不断提高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保证电力系统在日常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应用,将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促使电力系统能够逐渐实现网络化。电力系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利用远程终端控制系统来进行控制,一般情况下,都会利用工业控制计算机来实现。电网自动化的发展将使网络中操作终端数量逐渐减少,是电力控制系统向集中化发展。随着芯片技术、电子元器件技术的升级换代,其应用产品也变得越来越小,未来,电网自动化控制终端也将向小型化方向发展,降低成本、节约空间。
根据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规划,以及电力自动化行业的历史发展规律,未来电力自动化行业地位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技术差距将进一步缩小,普及覆盖了也将会大大提高。2020年,我国电力自动化行业的市场规模将会进一步增长,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150亿元。
如需了解更多电力自动化系统相关资讯,请持续关注湖南源安科技。